近日发布的“中国学龄儿童少年营养与健康状况蓝皮书”表明,我国学龄儿童营养状况明显改善,营养不良和贫血患病率下降。同时,报告也提出警示——
近十年我国居民的营养状况有了较大改善,但同时由于膳食结构、生活方式的变化而导致了疾病谱的改变。值得注意的是,目前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超重与肥胖及代谢综合征等成年期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正显示出低龄化的趋势。这是“中国学龄儿童少年营养与健康状况蓝皮书”上公布的结论。
“中国学龄儿童少年营养与健康状况蓝皮书”是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和中国学生营养与健康促进会利用由卫生部、科技部和国家统计局组织在全国开展的“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对近十年我国6—17岁学龄儿童少年营养与健康的各项数据进行对照、分析,就我国城乡儿童少年的膳食营养摄入、营养与健康状况的改善情况进行了归纳:第一,从膳食营养摄入来看,我国学龄儿童少年膳食质量明显提高。城乡儿童少年膳食中能量及蛋白质摄入得到基本满足,动物性食物消费量明显增加,优质蛋白比例稳步上升。6—11岁和12—17岁农村儿童的动物性食物消费,从1992年的3 8克/天,分别增加到89克/天和102克/天,膳食结构趋向合理。
第二,学龄儿童的生长发育水平有所提高,各年龄组身高均有明显增长。与1992年相比,6—17岁各年龄组男生、女生的身高均有所增长,且男生身高增长大于女生。总体来看,农村学龄儿童少年身高低于城市,但身高的增长大于城市学龄儿童,城市男、女生平均增长 3.2厘米、2.9厘米,农村男、女生平均增长3.4厘米、3.3厘米。
第三,与1992年相比,贫血患病率有所下降。其中,城市学龄儿童贫血患病率由16.3%降至12.7%,农村学龄儿童由15.5%降至1 4.4%。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中国学龄儿童营养与健康呈现出新的问题。诸如成人慢病低龄化、不良生活习惯引发的疾病日益增多等问题正日趋严重地危害到我国学龄儿童的营养与健康状况。就此,“蓝皮书”提出了关注与警示。
目前我国膳食营养摄入仍存在3方面的问题:第一,城乡学龄儿童蔬菜食物摄入量均明显下降,奶及奶制品摄入量依然很低,这在农村学龄儿童少年中更为突出。第二,膳食结构不合理。城市学龄儿童少年谷类食物供能比降低,明显低于55%—65%的合理范围;农村学龄儿童少年蛋白质的供能比低于13%—15%的合理范围;城市学龄儿童少年脂肪提供的比例分别为35.7%,远远超过了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30%上限。第三,钙、铁、锌和维生素A等微量营养素缺乏是我国城乡学龄儿童少年普遍存在的问题。维生素A边缘缺乏率较高,为 44.1%,特别是农村学龄儿童少年,比城市学龄儿童少年高出19.4 个百分点。
就此,专家提出3点建议:第一,奶及奶制品中富含优质蛋白质和人体易于吸收的钙,是儿童少年生长发育所必需的。因此,应提倡儿童少年大力消费奶及奶制品。第二,为提高农村儿童少年优质蛋白质的摄入量、防止城市儿童少年脂肪供能比过高带来的不利影响,建议大力提倡豆类,特别是大豆及其制品的生产和消费。第三,儿童少年处于在校学习的阶段,推广学校营养餐是预防微量营养素缺乏的有效措施之一。此外,食物强化也可改善儿童少年的营养状况,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开展相关食物强化计划。
在“中国学龄儿童少年营养与健康状况蓝皮书”中,一个结论格外引人注目。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和超重与肥胖及代谢综合征等成年期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显示出低龄化的趋势,而血脂异常还可见于农村儿童少年。数据显示,我国15—17岁少年高血压患病率为7.0 %。农村和城市的发病率分别为7.4%和6.1%,农村高于城市。
“蓝皮书”在最后指出,体力活动不足、不吃早餐、在外就餐、饮酒、吸烟等危害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对健康的影响日益突出,这些与上述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和超重与肥胖及代谢综合征等成年期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低龄化有密切关系。因此建议,加强对儿童少年健康知识的教育,培养他们从小养成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
专家指出,儿童少年时期的营养问题,不仅影响儿童少年的体格和智力发育,还会影响成年后的劳动生产力和人口素质。及时了解并监测我国儿童少年营养和健康状况,并据此制定相应的政策与措施、改善和提高儿童少年的营养水平与健康素质,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也是提高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保证。“蓝皮书”的发布,为及时了解我国儿童少年的膳食结构、营养和健康状况,为国家政府有关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指导儿童少年从小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提供了科学依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