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了,回来了。——有一刹那的惑,关于“回”。
多年前,家是每日一日三餐的习惯,是鼻间妈妈的雪花膏和爸爸的烟草气混合的香味,是有些依赖又想逃离有些依恋又想远游的矛盾情绪。
七年后,家是扑面而来漫天飞舞的雪花,是晴冷空气包围下呼出的一团哈气,是父母藏掖在厚厚棉服间欣慰的神情,是三代人团聚一堂举杯庆贺的吉祥话语。
多年前,某个夏夜,天台乘凉的我仰首望天,北斗七星亲近得触手可及;
七年后,离开前夜,路口停驻的我以泪封笺,漫天繁星挤满了我的眼睛。
过年的习惯,南北方都有很大改变。积了一些片子,还未来得及整理。趁着喜庆劲儿,回顾一下亮夫妇带我去的一家最具民俗特色的私房菜,嘿,一瞅这名儿,《沙家浜》的段子就在耳边响起来。
仿古的吊脚楼建筑,装修的蓝底白花染布,门口两联的厚实门帘,还真是一副“摆开八仙桌 招待十六方”的架势。
柴鸡泡馍
小铁钵和酒精炉的结合当然能有效保温,鸡肉很紧实,绝非肉鸡。
待汤咕嘟嘟热火起来,旁边炕得小馍馍蘸一蘸汤,好吃得不得了。
炒凉粉
街边档,家灶火,炒凉粉也不是个简单活儿,又要入味,又要熟烂,又不能粘锅粉塌。
店家处理得相当出色,凉粉切得个个均匀雅致,卖相够佳(当然是跟炒凉粉的传统印象相比),更难得的是还相当入味,是有相当功夫的。
酸汤肥牛
算是创新菜,汤底有些泡椒,混合金针菇和细粉丝,相当讨好。
后来在其他地方也吃过类似的,一味地辣,少了些咸酸的鲜味,远远不及阿庆嫂这家。
鸡蛋羹
这道不得不严厉批评!用了这么一大只厚碗,火候拿捏不准,端上来一勺子下去还是稀汤汁水的。
回锅之后更是可想而知了。
总体评价:还是比较推荐的,大部分菜式都有在经典之上的创新,可贵之处是把很家常的很市井的一些味道加以保留并发扬,也算是对传统的一种尊重。
亮点:餐厅老板据说是位女士,更是在店里弄了张餐桌加以花朵装饰,称为“爱心餐桌”。所有在此餐桌就餐的餐费全数捐赠,当然,是有最低消费的。
- 上一篇: 煮茶比泡茶更利于预防癌症!
- 下一篇: 节后休整:清理肠胃,消灭脂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