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饮食 >> 吃什么 >> 正文

膳食结构的变迁

来源:网络 时间:2008-8-12 8:59:00 点击:-

人类膳食结构的变迁大体上经历了5次大的变革.第一次变革:旧石器时代火的利用,人类的食物由生变为熟,人们吃食物很杂,食谱比较广泛;第二次变革:新石器时代,随着农业的起源,人类的食物有了保障,食品加工技术也有所提高,但食物集中于少数动、植物,容易发生营养缺乏病;第三次变革:16、17世纪,随着世界范围内作物和家畜的大交流,食品资源大幅度增加;第四次变革:进入18世纪,膳食中动物性食物比例逐渐增大,人类的营养状况有了很大改善,人均寿命普遍延长;第五次变革:发生在20世纪,发达国家动物性食 物进一步增加,随之,疾病谱发生变化。

  20世纪人类经历从传染向慢性病转变的疾病谱变迁过程。经济发达国家早在20世纪30~50年代完成了这一过程,心血管疾病和恶性肿瘤等慢性病已成为主要死因;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多数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进入这一转变过程。

  膳食结构变迁的特点是:随着经济的发展,食物生产和供给能力提高,粮食消费逐年下降,动物性食物消费逐年增加;碳水化合物摄入量逐年减少,脂肪的摄入量逐年增加;于是传染病逐年减少,非传染性慢性病逐年增加。这已成为一种特定的规律,如不加以干预,对人类健康的危害将是致命的。这在一些发达国家膳食结构变迁过程中已经得到证实。

  随着膳食结构的变化,能量来源分配也发生了明显变化,来源于碳水化合物的能量逐年下降,来源于脂肪的能量逐年上升。上世纪50年代初期,来源于碳水化合物的能量为70%~75%,80年代降至60%~65%,90年代降至59%;来源于脂肪的能量50年代为15%~20%,80年代为25%,90年代增至28%,市区高改入居民达31.2%,超过30%。与此同时,与营养过剩相关的慢性病不断增加,成年人休重过重与超重者达23.8%;死因顺位发生明显变化,50年代死因前三位的疾病是麻疹、肺结核和老衰,80年代则为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和心脏病。用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分析上海居民建国50年来膳食营养与疾病谱的变化显示,肉类、蛋类、蔗糖和饱和脂肪摄入量与心脏病、脑血管病呈正相关。说明膳食结构的变迁与死因顺位的变化有关.

相关内容: